犯罪心理学考研(犯罪心理学考研学校)




犯罪心理学考研,犯罪心理学考研学校

但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小说或影视剧中,在当下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想做到悄无声息不为人知,或者逍遥法外,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生活中偏偏就有人不信邪,自认为读过几本悬疑犯罪小说,就学习到了书中的“精髓”,竟然模仿书中的情节将受害人杀死,碎尸后将其浇筑在了水泥墩里……

凶手自认为做得滴水不漏可以瞒天过海,殊不知警方早已将其锁定,直到被捕时还直呼:“根据书中的描述,你们应该找不到我的……”

一枚纽扣

2009年10月17日下午4点左右,河南省洛阳市关林镇刘富村附近的高速公路桥下的垃圾坑里,两名拾荒者看着眼前的几个水泥块子满心期待的说道:“这水泥墩子看着方方正正的,里面应该有钢筋,今天又赚到了!”

一些拾荒者经常会将废弃的水泥墩子砸开,取出里面的钢筋卖钱,但这两位拾荒者砸开第一个水泥墩后就跑了,因为里面根本没有钢筋,反而掉出来一些人体组织。

惊慌之余二人选择了报警,警方也很快赶到了大桥下,看到眼前的一幕,办案多年的民警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如此残忍的手段,竟然出现在了生活中。

更令在场人吃惊的是,砸开另外几个水泥墩后,又发现了一些尸块,经过法医勘察鉴定后,发现是一男一女,两具尸体。男的年龄大约50岁上下,身高1米75左右,女的身高1米56左右,大概年龄35岁,死亡时间均已超过半年以上。

可以肯定的是大桥下的垃圾场是抛尸地点,并非案发现场,经常看刑侦故事的朋友一定知道,警方接下来要在抛尸现场寻找线索了。

但这本就是个垃圾厂,又时隔半年,想要提取到蛛丝马迹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警方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了水泥墩上。民警砸开了现场所有的水泥墩,甚至将其粉碎,最后在一块藏尸的水泥墩里发现了一枚纽扣,虽然当时它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它终将成为强有力的物证。

水泥中夹杂的纽扣

除此之外,抛尸现场一无所获,警方只好转移阵地,进行下一步侦查工作。

消失的租客

按照正常思路,接下来就该确认死者身份,然后再去抽丝剥茧。随后,警方以抛尸现场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对周边村落进行调查走访,近半年来是否有失踪人口。

为了充分发动当地群众,警方发出了悬赏通告,对于提供死者身份线索的人,奖励一万元现金,果不其然,重赏之下必有所获。

不久后,关林镇派出所接到一位姓邓的村民打来的电话,声称半年前租住自己家房子的一男一女突然消失,身高年龄和悬赏通告上描述的几乎一致。

悬赏通告

随后,警方赶到了邓女士所在的两连庄村开始调查。据邓女士讲,这两人是河南濮阳人,系外来务工人员,男的在工地上包揽一些小工程,女的在本村的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二人虽然不是夫妻关系,但一直住在一起,直到半年前,也就是2月底的时候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随后,邓女士带着办案民警来到了这两人居住过的房间,交谈时,民警问邓女士那两人消失的时候交房租了吗?

邓女士一听,抱怨地说道:“去年还欠了半年房费……”

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两名受害人无故消失后,房东邓女士一直没有动过这间房子里的物品,还是原来的模样,就为了等着他们回来好收房租,不曾想,等到了这个消息。

不过话说回来了,虽然损失了一年多的房租,但是提供线索得到了一万元的悬赏金,并没有亏损。

警方整理线索后初步认定,消失的这两名租客很有可能就是两名遇害者,除了身高年龄符合以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消失的时候并没有带走屋里的任何东西,就连身份证也没有带走。

通过身份证上的信息得知:男的名叫范刘栓,时年51岁,女的名叫张凤田,时年34岁,两人都是河南省濮阳市人。

警方立刻带着两人的身份证赶到濮阳进行调查取证,在二人的家乡得知,张凤田是范刘栓的侄媳妇,两人本来都有各自的家庭。案发时4年前,两人逾越道德,一起私奔了,当地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去向,甚至不愿提及这两个人。

注:网络配图

为了确认两名死者到底是不是范刘栓和张凤田,警方提取了他们亲人的DNA样本,随后回到了洛阳,与两具尸体的DNA进行对比,结果完全一致。

消失的干儿子

死者的身份确认了,下一步就好办多了,警方再次回到两名死者生前居住的两连庄村,开始调查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次排查,一个名叫小杨的人出现在了警方的视线里。小杨,27岁上下,身高1米75左右,外地口音,来到当地多年,但一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更没有他的相关照片,因为他平日里表现的沉默寡言,不爱与人接触。

据村民反映,这个小杨是死者范刘栓的干儿子,范刘栓在工地上经常能揽到活,而小杨虽然不爱与人交际,但是吃苦耐劳,很是能干,于是便认了范刘栓当干爹,跟着他讨生活。

注:网络配图

蹊跷的是,当警方准备寻找小杨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离开当地半年之久,由于他平时本就不怎么被人关注,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就在范刘栓和杨风田消失的同时,小杨也消失了。

这会是巧合吗?经过一番调查后,警方找到了小杨消失前租住的房屋,房东大姐告诉民警,小杨住的这间房子在他走后没有别人住过,房间内乱的很还遗留着他的一些物品。

接下来的勘察中,警方有了重大发现,在小杨居住过的房间里,发现地上有散落的水泥石块,经过对比分析后确认,与抛尸现场的水泥块基本一致,这里会不会就是案发现场呢?或者说是分尸现场?

正当大家疑惑的时候,一位细心的民警拿着屋里的一件上衣认真的思考着,突然开口说道:“抛尸现场的那枚扣子呢?这件衣服上面少一道扣子。”

那枚躺在证物室许久的纽扣,终于派上了用场,对比后发现,正是这件衣服上缺失的那枚纽扣。

衣服上的纽扣

至此,小杨成为此案的重大嫌疑人,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小杨。

可是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才发现,不仅是警方,就连当地的村民对这个小杨的信息都是知之甚少。连他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又没有照片,茫茫人海,那么多叫“小杨”的人,去哪里找?

案件似乎在突然之间陷入了僵局。“完美犯罪”的第二特点就是案件即使被发现,也无法追捕到罪犯本人,照这么看,如果这个小杨真是凶手,那他隐藏得就太深了。

千里追凶

但还有一句话,只要你做了,就会留下痕迹,况且小杨在当地居住了那么久,人们多多少少应该对他有些印象。

2009年10月27日,河南省公安厅的刑侦专家来到了洛阳,并从上海专门请来了公安部特约模拟画像专家。大家想得没错,通过大量走访,模拟小杨的画像。

10月29日,警方将小杨最可能的那张画像印章了5万多份,并附上了悬赏通告,收集小杨的信息。

小杨的模拟画像

重金之下,电话不断。警方进行严谨的筛选后认为,濮阳市台前县的一名男子提供的信息最为可靠,因为他对这个“小杨”的描述,最为符合消失的小杨的情况。

该男子还说,小杨和他相识的时候叫作小余,具体叫什么不清楚,在一起打过工,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之后小余便去了洛阳关林镇的某个村子。前些日子和上海的一位工友通电话的时候还聊到了小余,工友说小余正在上海闸北的一个厂子里打工。

案子到了这个地步,只能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只要有一线的可能,警方就会付出百分的努力,跑一趟上海,找到小余再说。

不巧的是,当警方不远千里赶到上海的时候,工厂的人告诉办案民警,小余于五天前就辞职了,去了安徽阜阳。

警方没有就此放弃,电话直接打回洛阳,洛阳警方又派出一队民警驱车前往安徽阜阳。

11月11日中午1点多,通过两地警方的配合,大量走访摸排后,终于确定了小余的位置,在阜阳汽车站附近的一家旅馆内将其抓获。

抓捕现场

当洛阳警方亮明身份后,小余并没有狡辩,反而不解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根据书中的描述,你们应该找不到我啊……”

真相

警方审讯后得知,他本名叫于目士,既不叫小余,也不叫小杨,山东省阳谷县人,是个孤儿,10年前开始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为生。

由于他的经历,致使他从来没有过安全感,更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所以他很少与人相处,更不会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别人,也不怎么用电话,即使用也会经常更换。

2007年底的时候,他在洛阳关林镇的工地上认识了范刘栓,由于他吃苦能干,很快得到了范刘栓的认可,而于目士无依无靠,也觉得这个年长自己20多岁的男子“靠得住”,便认他做了干爹。

从此,范刘栓一有活都会带着于目士一起做,于目士也干得相当卖力,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当然,他也不爱说话。

于目士任劳任怨,但范刘栓却对这个干儿子心眼颇多,自认是捡了个好劳力。每次给于目士发放工资的时候总是不够数,跟着范刘栓干了一年多后,范刘栓已经欠下于目士20000多元工资。

于目士供述

于目士几次讨要未果,最终两人闹掰,各干各的,于目士用仅有的一点存款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拉货讨生活,日子要这么一直过下去也许会相安无事。

2月28日这天,范刘栓来到了于目士家,向他借用三轮车,本以为这个“干儿子”会毫不犹豫地把车借给自己,没想到于目士一开口就颇不耐烦:“你先把钱还我,不还钱就不给借车。”

突然的闭门羹让范刘栓很是恼火,于是便和于目士吵了起来,争执中双方动了手,范刘栓年过五旬,于目士年轻力壮,没几个回合,范刘栓就被于目士一板砖撂倒在地,再没起来。

发现范刘栓没了气息后,于目士一点也没有惊慌,反而出奇的镇静。他分析来分析去,想起了自己常看的悬疑小说里面的剧情,于是开始计划着如何毁尸灭迹。

于目士

这时,他又想到了张凤田,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去服装厂找到了张凤田,告诉她范刘栓在自己家里喝多了,让她前去照看。

张凤田没有多想,跟着于目士就往回走,进屋后,于目士将房门反锁,目露凶光地说道:“范刘栓已经被我控制,你把欠我的钱还我,不然你们两个都别想活。”

按照于目士的供述,张凤田并没有答应,或者说她压根就没想到这个看似憨厚的干儿子敢杀人,随后于目士便勒死了张凤田。家中藏着两具尸体,于目士没有丝毫慌张,他翻开了小说《沉默的羔羊》……

按照小说中的情节处理完一切后,于目士认为做得天衣无缝,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他在旅馆被抓的时候,手里依然抱着一本犯罪心理学的小说。

抓捕现场

结语:

死无对证,之后的一切都是于目士的一面之词,而他说得又有几分真,几分假,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我们想想,当一个从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突然信任了某个人,却发现自己又被骗了,这种情况要比我们正常人被欺骗一次更受伤。

于目士从小无父无母,身边没有亲人,缺乏亲情,多年来一直不敢轻信于人。这样一个人,能甘愿认一个人做干爹,他一定是很信任范刘栓的,结果却被伤得遍体鳞伤,最终做出了冲动的事情。

为什么不能说于目士的一面之词毫无可信度呢?结合之前文中提到了范刘栓和杨风田的情况,范刘栓居然带着自己的侄子的媳妇私奔,租住邓房东的房子,半年多都不给房租,加上村民们对他的评价,我想于目士说的话即使不能全信,也不能丝毫不信。

生而为人,请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善良。

最后补充一句,遇到于目士这样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切勿走了极端。

犯罪心理学考研(犯罪心理学考研学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