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df)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df

大家好,好久不见,我是木子奕!

有的人觉得减肥很难很痛苦,有的人想改掉熬夜的习惯却依旧喜欢熬夜?有人想戒烟,很多父母想要改掉吼孩子的习惯,但每次都没有成功。

为什么看起来很简单的“改变”,做起来却那么难呢?

以前觉得肯定是他们不够坚持,只要努力坚持肯定会成功的。

直到我最近看了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我才发现我错了,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来改变固有的习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们只有了解改变的本质,以及改变的心理机制,依靠知识,寻找规律,改变才会发生。

有意义的改变,是很复杂的,它涉及到我们的行为习惯,心智模型,人际关系,关键期的选择,及人生发展阶段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学了那么多的育儿知识,却依然教不好孩子。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改变,却难于上青天?

这篇文章,就带大家多维度去深入剖析“改变”。

01

多维度深度剖析“改变”

所谓知此知彼,方能百战百殆。我们之所以觉得改变很难,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改变。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提到,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是想象中的期待,没有新的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就像文章开头我提到的,我们想要减肥,想要改掉吼孩子的习惯,但我们仅仅是做到想的阶段。

我们期待减肥,期待美好的亲子关系,甚至为了这个期待,系统地罗列好了计划,目标,这些计划缓解了我们目前的焦虑和压力,满足了我们要改变的心理。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产生新的行为,也没有带来新的经验和反馈,所以到最后,改变还是没有发生。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过:“习惯之所以难改变,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我们想要改变吼孩子的习惯,可当情绪袭来的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脾气,你的理智脑告诉你不可以吼,但你的情绪脑就是不听使唤,最终还是走了“捷径‘’,以为吼一声就能制服孩子了。

间接性地发誓要改变吼孩子的习惯,持续性地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这样循环往复,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

想要改变切实的发生,就要通过新的行为带来新经验,不断强化,获得正向反馈,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改变带来的好处,改变才会自然而然发生。

02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借用了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关于“大象与骑象人”的有趣比喻来形容两个自我。

即把人的情感比作一头大象,把理智比作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的背上,手握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

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一旦他与大象发生冲突,比如骑象人向往左,大象想往右,最终他是拗不过大象的。

所以,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在改变这条路上,情感的自我就像一只拦路虎,如果理智想要达成改变的目标,就必须摸清情感这头大象的秉性和脾气,利用它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

寻求改变的路上,还有另外一只拦路虎,那就是心理舒适区。

旧习惯之所以能根深蒂固,其中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陈海贤老师认为,真正的心理舒适区并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的方式。

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怎么理解呢?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毕业之后留在了一线城市打拼,但经过了几年,他觉得在大城市过得并不如意,一直想辞职回老家发展。

但他回老家之后,幸福感就会比在大城市强吗?

我觉得不一定。

如果他处理情绪和事情上的反应还是和以前一样,那他大概率去到哪个城市也不会感到幸福的。

03

掌握方法,让“改变”自然而然发生

虽说改变很困难,但只要搞清楚其中的心理机制,学习改变的方法,改变也是会发生的。

具体怎么做呢?陈海贤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方法,分享给你:

1)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我们想要改变,就要想办法用理智来“驱动”情感这头大象。

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就是小步子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先迈开小小的一步,让情感的大象先尝尝一点点成功的“甜头”,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通过这些小小的成功积累经验的好处,为下一步行动带来前进的动力。

这样一点点给大象带来希望感,促使它不断迈开步伐。只有先行动,才可能获得好结果。

如何让大象行动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精巧的提问技术,叫“奇迹提问”。

奇迹提问,其实就是想象假设这么做带来的好的结果,假设自己看到希望的曙光。

假设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事实上已经绕开了大象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它不再思考眼前的困难,而转去思考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改变的一小步。

用奇迹提问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让它实现,这个策略就是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专注当下你能做的事情,即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比如在做自媒体这件事情上,我们都希望流量好,数据好,但这并不完全有我们控制的。

我们能控制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内容,尽自己所能为用户提供价值,做好自己能控制的。

那些不能控制的,就不多想,不然就只会徒增烦恼和焦虑。

2)培养自己的“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陈海贤老师在书中是这么定义“场”的: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怎么理解呢?就是人在一个环境或者场景里做事情的习惯。

比如说,上学的时候,在每次考试之前,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复习,其实也可以在寝室学习的,为什么非要跑到图书馆呢?

因为图书馆学习的人多,学习氛围强,气氛浓厚,人人都在学习,你就会受影响,这样的环境也会暗示你,要努力学习。

一句话,“场”事实上就是利用他律的环境,来督促自己自律。

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的习惯。

比如,我在阅读写作的时候,会在书房的书桌上,其他看手机,或者陪孩子的娱乐时间,就会换一个地方。

如果我在书桌上进行娱乐活动的话,这个书桌作为我阅读写作的“场”会被破坏掉。

有时我还会在书桌的日历上,或者书桌旁贴上一些激励自己的话。

比如说,今天我的情绪很平和,没有吼孩子;今天又阅读了30分钟,又写了一篇文章,好棒……

这些激励的话语,作为“场”的边界和线索,会给自己一个正向的鼓舞和反馈,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改变很有帮助。

3)情感触动,用爱和期待来驱动内心的大象。

改变过程中,大象需要情感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触动,改变很难发生。

大象容易被焦虑、恐惧触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这类情感触动,显然后一类情感才是能触动大象改变的积极力量。

这几天,我正在给两个妹妹接尿不湿。

第一天妹妹一次都没尿到裤子上,每次尿之前都会主动去马桶上尿。

而姐姐尿了四五次在裤子上,但我也没有苛责她,每次她尿到裤子上,我都跟她说没关系,下次尿记得去马桶尿哦。

第一天戒尿不湿,尿到裤子上很正常,我语气平和地面对,没有指责和批评,孩子就会感受到爱,她的眼神里就没有恐慌和不安,也就没有压力。

我相信比起批评指责,理解、宽容和爱,更能感化孩子内心的情感大象。

包括内心的自我,只有爱,才会让情感的大象,心甘情愿,为你做出改变。

好长一段时间不写文了,觉得都有点生疏了。

五一假期回来之后,孩子们接二连三的发烧咳嗽,就连我这个常年不生病的人都被传染了,咳了大半个月,整晚整晚的咳,后面实在熬不住了吃了三天的阿奇霉素,才开始好转了。

队友一度怀疑我们二阳了,但是他居然没事,他体质向来比我们差的,也真是奇怪了。

好在现在一切都慢慢恢复了,我也就重新开始上路了。

终于深刻体会到李筱懿老师所说的,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人生是会起起伏伏,有高潮也有低谷,要做一个周期性主义者。

一个一手带仨娃,

一手码字的90后宝妈,

爱阅读、爱写作,

专研儿童发展心理学,

专注女性个人成长,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df)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