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研究生院(淮海工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淮海工学院研究生院,淮海工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七月份在莫斯科是姑娘小伙子们最欢迎的季节。花裙子,薄衬衣,可以充分表现出年轻人的矫健与线条美。莫斯科晨昏之际乃微有寒意,类似北京的秋天10月。

1952年的7月,莫斯科呈现着和平的景象。斯大林的权威不仅在苏联达到顶峰,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美英法为首的西方同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冷战时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方的主要成员,为了扑灭烧到家门口的战火,正与美军打得难分难解。

7月下旬,莫斯科某军用机场戒备森严。被斯大林召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接受秘密任务的航空专家、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瓦·依·奥列霍夫中将,在另外三位军事教育家的陪同下,登上了飞往北京的专机。

这年,苏联与中国刚刚渡过一个微妙的时期。历史上沙俄帝国对中国执行的掠夺政策,在中苏双方的领袖中心不能不留下阴影。那是文化与政治的存在,它具有各个时代不可割断的延续性。对于有着漫长边界的中苏两国更是如此。

这种延续性,使斯大林对中国的兴盛衰败常处于矛盾状态。在他不相信,也不很情愿毛泽东挥师渡江解放南京之后,中国的胜利又曾振奋他,使他感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有中国加入与美英日法等西方阵营抗衡,苏联减轻了在东方的压力。

从民族利益上看,他很难承受中国强大富裕到接近苏联的程度。但刚成立的新中国又太弱,其工业的落后程度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仅凭其丰富的人力难以抗衡美日台韩构成的东方威胁。

给予中国一定程度的支援,帮助她发展自己的工业和改进军事装备,是符合苏联利益的,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尤显必要。这大约是所有美妙的国际主义宣传之下的真实政策基础。

斯大林在1950年9月下旬赞同中国出兵,苏联出一定武器救援朝鲜,更多的也是基于这种东西方抗衡策略。

中国是不得不出兵,因为人家已打到家门口来了。斯大林在朝战进行中发现中国军人英勇顽强,战斗极有韧性。但是极其缺乏具有文化素质的青年,尤其缺乏掌握一定军事技术知识的文化青年。斯大林给毛泽东提出办军事技术学校培养军事工程师的建议,一直在中国军队中迅速落实。

由于斯大林的建议不可能具体和详尽,也由于中国领袖们20余年间转战在中国内陆,对付的最现代化的军队也不过刚刚在朝战中交手,对苏联的断断续续的建议多从自身经验来判断决策。

中国军方最初的决策注意力落在海空技术装备上。美军仁川登陆,海空军立体作战的配合,给志愿军造成的威胁使中国高层领导印象十分深刻。武汉、沈阳、济南、哈尔滨、杭州、成都在1950年至1951年之间神速地冒出来一批航空学校和空军基地。

同时在大连、烟台、青岛、武汉、广州、上海、南京、九江等地恢复海军基地,兴建海军学校。其中以大连海校最为著名。该校集中了一批优秀教师。虽然名为海校,其师资力量完全可以开设海军学院或海军大学。

从这些海空军基地或学校的苏联专家反馈给苏联将军们的信息来看,中国的军事学校仍然处于低级的人才培训水准。

将军们给斯大林提出的看法是中国除非能再提高现有的军事装备水准,在陆军装甲部队、工程兵部队、通讯兵部队、防化兵部队、炮兵部队,在海军的鱼雷和炮艇部队,应该逐步接近苏军二次大战中的装备水准,不然,这个军队数量众多的中国很难担当社会主义阵营的东翼军。

斯大林以富于外交辞令的表达方式,将苏军将领们的这种看法,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尤舍和苏军驻华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柯托夫上将,传递给了中国领袖。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主要领袖关于提高中国军队装备水平的远景思路比较明晰之后,中共中央5月作出了决策。

6月3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要求派遣苏联专家协助我军建立高级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请示。

瓦·依·奥列霍夫空军中将这次赴北京,正是执行援助中国建立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使命。他率领的四人专家组,7月底到达北京,稍事休息,便与刚从朝鲜战场归国的陈赓进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奥列霍夫向陈赓提出建立这样一所高等军事学院,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师资力量,其次是选定校址。在这基础上苏联提出教学规划,中国制定学院整体规划和编制。

陈赓以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向周恩来提出了与苏联专家小组赴全国的考察计划。

8月5日,陈赓与原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徐立行等人陪同奥列霍夫中将等四人专家组飞往上海、南京。奥列霍夫到上海、南京根本没考虑用这两地建院。

他认为这两地根本不能用于建立这样一所高度机密的军事技术工程学院。两座城市都是旧政府人员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复杂,保密困难。再者两城市均处于国民党空军可以袭击的范围。

虽然,到1952年7月,台湾方面飞机已不可能不受解放军空军拦截,但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其舰载机群具有远程轰炸能力。

陈赓一行再飞大连。基于同样原因没选中此城市作建院地。

以上三城市,对陈赓和奥列霍夫确实具有吸引力。从社会的人文环境及交通条件三座城市均很理想。尤其是南京,那里有现成的校园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步兵训练营地,占地面积已足够建院用。

一行人再飞沈阳、长春、哈尔滨。最后选中哈尔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与军事的综合考虑。哈尔滨距离苏联最近,在当时,苏联给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后方基地的支撑。

这种影响力无所不在。包括在50年代前期,稍迟于哈军工上马的中国最大的常规兵器试验基地,中国最早的中远程导弹试验基地,中国海军武器试验基地等等,均设在尽可能靠近苏联的城市。

对于奥列霍夫等四人专家组,除了军事、政治等原因之外,也许哈尔滨的人文环境使他们感觉较其它城市亲切,其建筑和生活方式较为接近他们的祖国。

所经过的各个城市,他们考察了当地重要的地方大学和海、陆、空三军的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并与一些教授作了交谈。奥列霍夫这位军事教育家认为中国已经有一批高级教育师资,他在8月31日从哈尔滨飞往北京之前和陈赓交换意见。

他认为中国的师资力量已有两个层次可以提供给哈尔滨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作创办之初的教师用。第一层次的是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大学中的三级以上的教授,其中不乏留欧美日归国学者。

第二层次的是在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担任讲师与助教的年轻教师,他们已具备教学经验,在第一层次的教授指导下,加以短期培训即可投入正式教学。

在使用人才方面,奥列霍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位苏军空军中将,论革命资历比陈赓还早。

他1917年参加俄国十月革命,到1918年,布尔什维克部队攻打沙皇的冬宫时,他是进攻军队中的连长。1927年,奥列霍夫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6年之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以航空科学家茹柯夫斯基姓名命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在莫斯科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五年的学习使他成为航空方面的专家。

1938年,他毕业时,立即被选入苏共中央委员会工作。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随苏军最高统率部一起被围困在莫斯科城,与德国军队展开了苏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残酷战斗。

1942年,历经战火考验的奥列霍夫被苏军大本营提拔为苏联最重要的军种空军干部部副部长,接着又提升为部长。在奥列霍夫的军人生涯中,曾因战功显要,获库图佐夫勋章。

库图佐夫是俄国人的民族英雄,是苏联的军事天才,是他击败凶悍的拿破仑挽救了俄国。奥列霍夫为获得这枚勋章而自豪。他获得的两枚列宁勋章,说明他在担任空军干部部长期间政治上表现优秀。

1949年,他任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奥列霍夫是从这个职位上奉命来华的。

他已经听说自己将出任中国这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未来的首席顾问并率苏联专家顾问团赴中国考察。他对筹办这所学校充满了热情和使命感。

他了解未来的这所学院将集陆、海、空三军各兵种的高技术教学为一体。办成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军事学院,他把这看成是他后半生的伟大事业。

他一定要为中国培养一批不仅仅是掌握现代复杂军事技术的工程师。他还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顽强的、百折不挠毅力的标准的现代军人。

奥列霍夫后半生全部献给了哈尔滨这所中国军事工程学府。他后来逝世在哈军工。

奥列霍夫是哈军工历史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和苏联专家顾问团为中国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

这套模式尽管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进化,但基本的内容依然存在,并且其文化意义的影响超出哈尔滨这所大学,扩展到了后来全军的主要军事技术院校。

奥列霍夫和中国领导人确定在哈尔滨办这样一所空前浩大的军事工程学院。今天时间已过去几十年,回眸望去,选址是错误的。

如果在华东、华中建校,今天的影响将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我们后人认识到,那是历史条件所限定的,那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府的命运所在。

人的智慧不可能超越自然力量规定的命运。这就是在哈尔滨建校的必然性。

我们完全不必计较这类枝叶。我们要投入精力寻觅的依然是那棵大树。那棵未来的冲天大树眼下已经在北京的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冒出鹅黄的嫩芽。

淮海工学院研究生院(淮海工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