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南方网讯(记者/柯丹洁 通讯员/华轩)11月16日,在庆祝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之际,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发布第三版校徽。第三版校徽以学校最早办学源头的时间起点为依据,将现有校徽中的“1934”调整为“1918”,保留了寓意该校蓬勃发展的木棉花,以及蕴藏厚重办学历史底蕴的牌坊。第三版校徽凝聚的是对“知其所来、识其所在 ”的办学史的致敬,是对匡世救国、扶危度厄的前辈先贤的致敬,是对华工人将安邦兴国之志、经世济民之学化为实际行动的致敬。

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第三版校徽的发布缘于2022年10月28日《华南理工大学章程修正案》被教育部核准通过。修改后的章程对该校办学源头、院系调整、办学成就等进行了考证梳理和丰富完善,突出历史厚重、红色基因、精神传承。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最早办学源头被确定为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校徽是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的精神就回响在校园悠长的历史跫音中,深藏在校徽的深刻寓意中。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校徽历经三次历史变迁。

第一版校徽于1992年启用,用蓝、白、金三种颜色勾画出英文名称缩写“S、C、U、T”,大面积深蓝色作为整个图案的背景,象征高等学府犹如一片神圣的知识海洋。

第二版校徽于2006年启用,图案为圆形轮廓、蓝白相间,牌坊木棉镶嵌其间。其中,校徽中的“1934”是五山校区启用时间节点,更是勉励师生生爱国之心、负兴国之责,不忘来处、开创未来。

“久办之校,焉无丰史”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办学起点的时间,虽碍于考证文献史料散佚,但老一辈师者的探究之心从未动摇。

华工的历史积淀在哪里?文化底蕴是什么?这是萦绕在时任学校档案馆馆长陈国坚心中的问题。带着“久办之校,焉无丰史”的疑问,他和团队开始梳理挖掘相关资料,在卷帙浩繁的档案卷宗中披沙沥金、去芜存菁,于小碎片中发现大历史。无论书籍报刊还是史料记载,他们都尽力获取原始材料,对各种素材加以对比考证,最终发现了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及其前身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的信息,并还原其真实面目。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陈国坚依然笔耕不辍。历经三十年,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被呈现在91万字的《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1910-1952)》书稿中。

陈国坚曾写道:“工专办学史与革命史的脉络、面貌已大体清晰。从历史演进过程及行政管理上看,这份历史遗产归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是确定无疑的。”

1918的百年记忆

近代中国,民族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求索,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舍生忘死。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在实业救国浪潮的席卷下,以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红色甲工”应势而生。

这所成立于1918年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系华南理工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这里的师生为革命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人是中共广东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有人是广东学生运动、工农运动的领导者。

1921年,中共广东党支部创建,16名成员中有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等5名甲工师生。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4名广东代表中便有阮啸仙和刘尔崧两名甲工毕业生。

党史专家、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周艳红指出,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是一个非常闪亮的名字,没有哪个学校像她一样,在广东地方党组织的成立、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大革命的洪流中起过如此重要的作用,甲工先驱们为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奉献了青春与热血,浇灌出“红色甲工”精神,成为革命精神谱系中一个闪亮的坐标。

赓续甲工精神

2021年,《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1910-1952)》首发,深度挖掘了“红色甲工”的历史,为说清楚讲明白华工发展的最早办学源头提供了学理支撑。这本书不仅是陈国坚及团队潜心钻研的成果,也是师生读懂校史的“教科书”。

此前,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华工参加“红色甲工”校史校情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该书的资料搜集考据工作,以及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他们认为,该书严密考证,审慎立论,广征博引,为华南理工大学传承与发扬“红色甲工”精神血脉追溯了源头、理清了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广东省委党校曾庆榴教授指出,这本书丰富了华工校史,以文证史,以图证史,以实物证史,是该书的特色。暨南大学张晓辉教授则强调,该书有严密的考据论证,“甲工”的红色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华工所用。

追寻百年印迹、铭记红色记忆。学校通过举办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上演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塑立“红色甲工”英雄人物雕塑群像、拍摄党史纪录片《雏鹰展翅 红棉初心》等,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百年文脉,凝聚奋进力量,“1918”这一学校办学时间起点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

百年初心,弦歌不辍。近日,杨匏安之子杨文伟先生欣然题赠华南理工大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甲工精神。”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又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