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考研(双非考研考985有多难)




双非考研,双非考研考985有多难

2023研究生考试已进入倒计时,关于考研的话题也层出不穷。而在这之中,“逆向考研”引发广大讨论,频上热搜。

什么是“逆向考研”?

大家认知中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逆向考研”刚好与之相反,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考到一般普通高校。近两年,不少“双非”高校都出现了名校生“逆流”现象。

广州大学2022年录取的研究生中,出现了一批985、211高校毕业生,甚至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TOP级别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来自“双一流”高校的602名学生一志愿报考本校,增长率50.1%,其中来自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居多。

昆明理工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人来自知名高校,报考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

在扩张迅速的考研大军中,“逆向考研”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

名校生为什么选择“逆流”?

无论是一志愿失利被迫无奈调剂,还是为了提高考研成功率主动选择。这背后都离不开考研内卷日益严重。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为什么名校毕业生逆流进入双非高校?》文中称“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

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大涨80万,达到了457万,创下历史新高,与2017年相比实现了翻番。按照最近5年的增长比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500万是大概率事件。

陈志文称:“如果继续按这一增长速度,未来考研报名人数赶上普高高考并非不可能。毕竟,如果剔除高职单招的报名人数,近年参加6月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实际只有800余万。”

除了考研人数增加,名校推免生占比持续扩大也进一步增加了考研难度。从全国高校近两年的推免率来看,目前大多数“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不断上升,这意味着统考席位减少。

因此卷潮之下,相比一年一年冲击名校却考不上,大家越来越理性,一切以上岸为准则

力求“上岸”的动机是什么?

一方面是就业难。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就可能超过了1140万。

而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而求职申请人数同比上升75%。高校毕业生CIER(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降至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最低点,并且低于全国CIER指数,说明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难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高,学历日益贬值。

据教育部信息,2021年我国在读博士突破50万人次,经初步预计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3万人次。随着博士人数的不断增加,求职中的学历贬值也会进一步加剧,很多单位将研究生作为最低入职门槛,有的重点学校招聘教师甚至要求博士。

受疫情的影响,社会需求萎缩,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热衷的选择。而除定向选调生外,大多数考公考编对学校档次没要求,对学历有要求。所以很多人考研核心目的已经变成解决学历高低,从而拿到获取更多竞争机会的“门票”

提升学历并不是一条单行道,只能一路向前卷,不妨拓展视野,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更多可能!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一切就会事半功倍。

双非考研(双非考研考985有多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