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考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科目)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科目

6月21日上午,中国药科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在该校江宁校区体育场举行。5100多名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毕业生带着母校和师长的祝福,由此开启他们崭新的人生旅程。

上午9点半,中国药科大学大礼堂内,各学院院长先为本学院毕业生拨流苏,穿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排着队等待校长郝海平亲自为其一一颁发学位证书并合影留念。从握手、发证书到合影,以平均每个人8秒钟来算,5100名毕业生要680多分钟。除去午饭时间,从早到晚,校长差不多要连续工作11个小时。这一举动让很多2023届毕业生直呼“有人情”“接地气”“无距离”。

典礼上,郝海平校长以“团结奋斗向未来,我们都是中国药大人”为题,发表了饱含热情而又催人奋进的讲话。不仅是对毕业生们的殷殷嘱托,也是全体中国药大人团结奋斗、再创辉煌的豪迈宣言。

“你是中国药大人吗?你爱中国药大吗?你愿意中国药大好吗?”郝海平校长从80多年前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引申提出了“药大三问”,现场毕业生发出自信而响亮的回答,掌声一阵高过一阵。讲话中,郝校长以药学“一代宗师”彭司勋先生、东方“草药之王”徐国钧先生以及自己的恩师王广基院士不懈奋斗、舍身为药的故事勉励全体毕业生,要有作为中国药大人的自信和自豪。

在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药学博物馆内,珍藏有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6种中药材。在那次鉴定中,已故的中科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学者徐国钧运用显微鉴定等方法,成功从中鉴定出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等9种药材,这在药物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徐国钧院士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科研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有了“具象”。

药学博物馆讲解员、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023届弘景国钧班毕业生崔梦袁再一次走进药学博物馆,作离校前的“最后一次讲解”。在她看来,这是对中医药文化使命传承、对母校最深情最有力的告白。“我希望在毕业典礼这特殊的一天,把讲解员身份的接力棒传递给新加入的学弟学妹,共同接力跑好这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做好药学故事的传承者、中国药大精神的诠释者和中药文化的传播者,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当天典礼结束后,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一食堂餐厅还进行了一场特殊又温馨的师生午餐会。

四年前,彼时作为新生入学的鲁彦志在军训结束后来到食堂,疲惫一天的他在食堂刚刚坐下。“同学,请问你旁边的位置有人吗?”一位老师指着身旁的空位轻声询问。鲁彦志摇了摇头,回答道:“没有人,您请便”。吃饭时,老师便和鲁彦志攀谈了起来。据鲁彦志回忆,这位老师不仅传授了很多大学里学习生活的宝贵经验,还勉励自己好好努力,认真对待大学生活。

让鲁彦志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晚上在体育馆举行了新生第一课,昨天亲切交谈的老师居然是学校党委书记金能明。会后,金书记和鲁彦志交换了联系方式,一段四年的师生佳话便悄然拉开帷幕。

“在学习生活中,金老师不时关心我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状况,为我答疑解惑……”“在疫情来临时,老师叮嘱我做好个人防护,理性对待疫情不要过度恐慌……”“在家上网课时,老师关心我上网课时的接受情况和课后作业……”鲁彦志的回忆中充满了与金老师的点点滴滴。

今天,金老师和鲁彦志再一次坐在学校的食堂里。金老师还为即将远行奔赴工作岗位的鲁彦志准备了一份离别礼物。回头望去,鲁彦志表示,当年报考中国药大的选择正确而又幸运,也感谢四年来中国药大良师益友的陪伴与支持。

临近毕业,鲁彦志也曾面对择业和考研的抉择,“金老师细致地询问了我的想法以及对这两条道路的认知,并为我分析现状,给出非常适合我当下的人生建议。”鲁彦志说,金老师的话如拨云见日,令他不再迷茫。最终,鲁彦志选择就业,并成功签约漳州片仔癀药业。

连日来,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园、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们以及毕业班辅导员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一份份神秘毕业礼物——手工制作的独具中国药大特色的艾草薄荷膏。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黄芳教授介绍,薄荷是江苏的道地药材,也是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我们从薄荷里面提取薄荷油,把它制成薄荷膏,有提神醒脑、消肿止痒的效果。这些薄荷膏的原料艾草和薄荷,是中药学院的学生这些年在学校药用植物园里种植的,也是中药学院劳动育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大家毕业后继续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把在药大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用在工作岗位上,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刘正则

通讯员/姜晨 周天健

摄影/周倩 高远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中国药科大学考研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