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研究生好考吗(南京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南京大学研究生好考吗,南京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南京大学戏剧学科有着百年辉煌历史,产生了近十位国学大师,出现了数十名高端研究人才。我能在当代若干时段,与其交往及合作,倍感荣幸。现以时间为序,开列如次(仅限资料尚存者):

1982年6月初,我在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专业元明清小说戏剧研究方向攻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赵氏孤儿剧目研究》印制完毕,等待答辩。时赵兴勤在南京大学随钱南扬先生做访问学者,6日,介绍我到南秀村20号拜访钱先生。钱先生话不多,但很到位。没有寒暄,话题即由其在北京大学从许之衡学戏曲,从吴梅拍曲开始,说到曲学传承,绝学难继,治学方法,年青学人的职责。


作者硕士论文《赵氏孤儿剧目研究》

当我告知1978年曾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时,他只说了一句:“那时都是学校负责。”但翻看了我的硕士论文后,便让我再从宋元南戏中查找渊源,思考一个贯通剧目可以影现中国戏曲史线索的问题,还建议将类似的剧目继续做下去,说这样一定会有大成。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一语中的,是钱先生留给我的深刻的印象。

1982年5月20日,先师王进珊先生具函邀请陈多、蒋星煜、吴新雷三位先生担任邓瑞琼和我硕士论文评审答辩委员会委员(陈多为主席)。新雷先生从此是我在戏曲研究方面交往甚密的师长,参见后文。


聘书

1998年10月19日8:30,由徐州教育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文化报联合发起,徐州教育学院主办之“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讨会”在徐州市铁路宾馆举行。新雷先生出席。


1998年10月19日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讨会合影于徐州

1999年9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主办之“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开幕。

9月15日下午,会议组织游览虎门。中国文化报“古代戏曲论坛”主持人吴新雷、黄天骥、齐森华、吴敢、卜键、杨胜生与观,遂借机合影,用为纪念。


1999年9月15日吴新雷、黄天骥、齐森华、吴敢、卜键、杨胜生合影于

1999年11月14日8:00,由徐州教育学院、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艺术百家》编辑部、江苏省昆剧院联合发起,徐州教育学院主办之“江苏省古代戏曲研讨会”在徐州楚都酒楼举行,新雷先生出席。


1999年11月14日江苏省古代戏曲研讨会合影于徐州楚都酒楼

15日上午大会发言,冯建民主持,重点讨论推进江苏省古代戏曲研究与酝酿成立江苏省古代戏曲研究会事宜,吴新雷做会议总结,我致闭幕词。

2000年5月25日,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午,卜键、刘美源,冯其庸为主席,陈美林、卞孝萱、吴敢、韦家骅、吴新雷、俞为民为委员。


2000年5月25日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答辩会合影

下午,解玉峰、曹文姬、权容浩,陈美林为主席,冯其庸、卞孝萱、吴敢、韦家骅、吴新雷、俞为民为委员。

解玉峰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戏曲角色研究》,我在答辩会上的发言即我写在《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上的学术评语:

中国戏曲角色体制关联着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早已引起戏曲史家与戏曲艺术研究者的注意,并出现一些可观的成果。该论文则主要围绕角色与戏曲体制的关系,继往开来,后来居上,对中国戏曲角色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

本论文(提交评阅答辩部分)其实是一篇北杂剧角色研究,然这一研究是放在整个中国戏曲角色研究的大范畴内统观的,因而不但如剥茧抽丝,洞幽察微,而且似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引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见全豹,作出既有集成性又具开创性,既多搜求又富辩证的论文架构,且其行文晓畅典训,用笔老到敦厚,是一篇合格的的博士学位论文。

其导论,首先界定“角色”概念,接着阐明考察角度,本着“实事求是,多闻阙疑”的态度,最后找到论文构想和行文方法;其角色考释,对北杂剧全部角色、准角色作有全面解析,尤其是对“外”角的准确概括,和对“花旦”的深刻破解,都可谓小题目做出大文章,其角色装扮、表演、演变研究,均较有见地,最突出的是对“净”角性质的排比认定;其角色编改研究,对明人编改元杂剧的流程,特别是对《元曲选》编改冲末、外、丑、净、花旦、小旦、贴旦、副旦、副末的归结,作了精到陈述,颇具光彩,是为本论文的压台戏。

可惜因为一些章节的缺略,没有展开进行北杂剧角色文化底蕴和审美原则的阐释,似觉不够完整。

如此说来,我与玉峰君也算是有师生之谊。但在戏曲文献与戏曲格律研究方面,玉峰虽则方刚起步,却已多有识见,前途不可限量也。


《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

2006年10月1日收到玉峰赠书《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8月一版),内附一信,云:

吴敢先生道席:

敬启者 拙作《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新近出版,因寄上呈教。另有恳者,本书之责编希望有同行专家撰写书评鼓吹,可于《书品》或《南大学报》等杂志发表。玉峰自接责编电话后,沉吟者再。小书虽乏善可陈,而国内同行可具批评之眼光者实难觅求。伏念 先生硕学重望,素为后辈钦仰,并曾出席玉峰博士论文答辩会,若蒙不弃,或可忝为弟子之列。因斗胆陈恳,或蒙矜恕。

全书二十五万字,不敢劳 先生通读,其中代表性文章或为《百年中国戏剧学刍议》《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20世纪元曲研究刍议》《20世纪戏曲文献之发现与南戏研究之进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及批评田仲论著、纪念胡忌先生等文。

近年学术史类著作纷出,戏剧方面中大吴国钦先生、上戏叶长海先生、复旦陈维昭先生等皆措意于此(前两位都是率学生编纂),各有长短。愚见以为,学术史著作必当以著者于中国戏剧本身之理解和研究为前提,其水准之高下亦完全取决于著者对中国戏剧本身之研究水准。近代以来中国戏剧研究或大略可分为两派:一为文献考据派,王国维、孙楷第、钱南扬等或可归为此类;一为场上艺术派,齐如山以及后来文化系统以张庚为核心的“前海学派”学者或可归为此类。文献考据派多长于案头功夫而昧于场上艺术,于戏剧结构、排场、声腔、砌末等多不甚了然;场上艺术派多熟于场上而历史文献根基方面多失诸“浅”,等而下者多以西方“理论”肢解民族戏剧。玉峰自求学南京以来,一方面在南大努力继承师长辈重文献考据的传统,也能有机会观摩经典昆剧,多年在甘熙故居习曲,并蒙胡忌、洛地、王正来等前辈指授,故于民族戏剧的理解或有国内同辈人所不及之机遇。近年努力尝试的研究也试图以文献考据为根基、建立适于民族戏剧自身实际的“理论”研究,似稍得同行认可,已有多篇文章在《文学遗产》等杂志发表,《文学评论》《文史》《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杂志近亦将有文刊出(附主要文章目录如后)。故所编学术史或有诸家未发之覆。妄陈谬论,至为悚仄,聊搏长者一哂。肃颂

道安

学生 玉峰 顿首

2006.10.1

又小书二册,另一册请转交李昌集先生,多多谢上。

玉峰虽对我缪赞,但此信确为其心声。玉峰于戏曲研究颇为自负,入其法眼之文不多,令其感佩之人无几,认为戏曲研究大家,不但要兼通两派,而且要文采斐然。细品其书,可以感到其身体力行,颇得要领,故撰文评论曰(从略,参见《书品》2007年第六期)。


《也说“中国戏剧学史”——评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

此评发给玉峰后,即收其电邮,云:

吴敢先生道席:

惠函奉悉,殊感惭恧。先生推奖过当,想由相爱之深不觉云尔。拙编为“学术史”,主要不在陈述(事实),而偏重提出(问题),而于所提出之问题则未能有周全之解答,今小扣大鸣,引先生之宏论,曷胜感佩!

先生目光如炬,揭示拙编“中国戏剧”与“戏曲”掺杂使用,确中要害。愚意以“中国戏剧”或“中国民族戏剧”而非“戏曲”称指传奇、杂剧及昆剧、京戏一类戏剧,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传统戏剧中尽有有“戏”而无“曲”者,是否为中国戏剧不可以是否有“曲”为衡量标准。如此统称“戏曲”则易生误解;反之,二、有“戏”且有“曲”者,其间差异甚大(如昆剧之与采茶戏、二人转之类),如此统称“戏曲”,也易生误解。如 先生所言,“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戏剧统称,主要是“约定俗成”(特别是因为建国后“戏曲会演”“戏曲研究所”等体制性因素所致)。唯浅见以为,学术研究向来是应与“约定俗成”或未经验证的“天经地义”作斗争或改善后者的,如此方可期人类文明之不断进步(如“天圆地方”“男尊女卑”“君权神授”等观念之被改变)。中国自近代始有真正之学术,其关键在各学科都在努力尝试建立严谨之学术概念及概念体系,不再如古人一样使用笼统含混、易生误解的语汇(故拙编所谓“戏剧学”与叶长海、赵山林诸公所谓“戏剧学”亦差异甚大)。妄有陈恳,尚望 不靳赐悔为祷。即请

暑福。

晚学 玉峰 谨白

2007.8.14

其学术自信与直言快语跃然纸上。

2020年3月1日玉峰君仙游,我即撰一文《哭解玉峰君》。其末节曰:勤奋好学,博览约取,学养闳富,功力深厚,乃当今南大曲学主将,度曲中坚,鼎盛之年,正是开花结果之时,而英年早逝,令人感慨万端,倍觉惋惜。玉峰以学为命,以曲为生,淡泊名利,悟解人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2000年6月11—14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邀请吴新雷、俞为民出任李忠良、王志强、张彩霞、胡利民、陈祥伟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2000年6月12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合影

14日上午邀请吴新雷、俞为民来徐州教育学院开设《红楼梦研究与戏剧美学》讲座。


2000年6月14日与吴新雷合影于徐州教育学院

2000年7月4日,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艺术百家》编辑部、徐州教育学院协办之中国古代戏剧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上午举行开幕式,王永敬主持,冯建民介绍,董键致开幕词兼主题报告,吴新雷、吴敢、俞为民、刘荫柏、朱恒夫亦在主席台就坐。晚宴请与会人员于石城会议中心,我致祝酒词,与董键、吴新雷、俞为民、王永敬、王永宽、赤松纪彦、于质彬同桌。此前成立会议组织机构,董键为主席,王永敬为执行主席,俞为民、冯建民、朱恒夫为执行副主席,吴新雷、吴敢为顾问。

2000年12月25日,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孙书磊博士论文答辩会。24日晚冯建民宴请于小洞天,周旭如、吴新雷、俞为民等在座。

25日下午答辩会,陈美林为主席,卞孝萱、王永敬(冯建民替代)、吴敢、王星琦、吴新雷、俞为民为委员。


2000年12月25日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答辩会合影

2001年5月25日,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苗怀明博士后出站报告评议会,韩军、刘水云、赵汶修博士论文答辩会,赵俊伟硕士论文答辩会;24日晚卜键宴请于南苑餐厅,吴新雷、俞为民、解玉峰在座,协商编辑出版《古代戏曲原典集成》事。25日上午,举行评议会、答辩会,陈美林、卞孝萱为主席,王永敬、吴敢、王星琦、吴新雷、俞为民为委员。

苗怀明的出站报告题目是《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我在评议会上的发言即学术评语:

20世纪是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研究竞相比效、著书立说的时期,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最具筚路蓝缕、发凡起例之功。标明通史的大作便有10部之多,断代史、剧种史、批评史的专著更在20种以外,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与结集一度呈燎原之势,资料汇编、词语集释、剧目综录、剧本校注、史实考订、文物索引、文化发挥等亦复蔚成大观。而戏曲文献的收藏、寻访、著录、整理与刊印,正是这幅曲论画卷中的浓笔重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20世纪戏曲文献的发展,便没有20世纪戏曲研究的繁荣。

然而,对戏曲文献研究的总结,该报告以前,尚缺乏从戏曲文献学角度去进行系统的归纳。换言之,关于戏曲文献研究的研究,虽然郑振铎、吴书荫等写有专文探讨,赵山林、李昌集等辟出专章阐释,但均无意更未能创建戏曲文献学科。该报告可谓有意构建中国戏曲文献学的第一篇重头文章。尽管该报告只是略述20世纪戏曲文献学,但其一,20世纪戏曲文献学较之其前的戏曲文献学是一种学科性的创建与演进;其二,该报告以20世纪戏曲文献的整理与刊印为内容,架构起中国戏曲文献学的骨干。如果说该报告(提交评议部分)对20世纪新发现的重要书面戏曲文献、戏曲曲文辑佚的评介,已经见到作者的学力功底,那么,该报告对20世纪大陆、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的梳理,更能看出作者的理性思考与学科贡献。这是一次突破,这是一层提升,这是一个开创,这是一种建树。因此,该文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当然,手头文献的欠缺,不可避免有时也无可奈何地要影响课题的探讨。但王秋桂主编的《民俗曲艺丛书》,并不是十分难见的戏曲资料。该丛书自1993、12出版杨启孝编《中国傩戏傩文化资料汇编》,到1999、5出版流沙著《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至少已经出版有69种。本丛书与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从体例上看尚有一些不足,但它们的份量与价值均不次于大陆的《古本戏曲丛刊》,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与评析。


《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6月版。

2002年1月10日,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冯保善、金英淑、李淑宁、赵美娟博士论文答辩会,陈美林为主席,卞孝萱、王永敬、丰家骅、吴敢、俞为民为委员。

当时对冯保善、金英淑、李淑宁、赵美娟博士论文评议意见依次是:

凌濛初当是晚明大众文学小说戏曲领域一代名家,其“两拍”是作者个人首创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代表性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自不待云;其戏曲活动集南北曲创作、曲学曲论、文献整理于一身,且均斐然可观,尤应引起重视。虽然,20世纪的凌濛初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仅把凌氏作为小说大家而且作为戏曲名家研究,仍尚觉缺憾。本文既集前贤研究之大成,又多有辩证补遗、发挥阐扬,反映出当前凌濛初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其对晚明新文艺思潮内容的概括、对凌氏戏曲理论的总结、对凌氏生平事迹的补正、对凌濛初与王穉登交游的考证,尤其是对从《虬髯客传》到《红拂记》到《北红拂》演变的分析,均可称道。其结撰丝丝入扣,其理论中西合璧,其文字老到典训,表现了作者良好的美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与文献学功底,应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很多方面一反传统,形成特色,然对凌氏所处时代的看法,即对晚明是不是因着新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认识,仍是传统的立论。晚明确是“旧的将死、新的方生的时代”,但将死的是明王朝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目前学术界并不是一种意见。本文当然可以重申一家之言,但这一定见,影响到后面的行文,因此其第一章第三节与第二章第一节读来略有重复之感。

另外,《南音三籁》是一部重要的明代戏曲、散曲选集,对其进行综合审视尚是一个空白。本文似可列出专章,像对“两拍”那样,作出全面的研究。在《南音三籁》中凌氏选了自己的传奇《衫襟记》的5出43支曲(不是论文中说的“几支曲子”),数量不算太少,亦应纳入第五章第一节多作“综论”。


《凌濛初研究》

在本次评议答辩的四篇博士论文中,本篇无疑是啃了一块硬骨头。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琵琶记》的争辩,版本问题更是众说纷纭。本文不但对《琵琶记》的六个重要版本作了个案的比较详尽的阐释,而且对《琵琶记》的明代版本流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其关于陆抄本、巾箱本性质与价值的认定,关于嘉靖抄本与陆抄本、通行本的比勘,关于《锦囊》本的分析,关于凌刻本的描述,关于《蔡中郎忠孝传》乃“过渡性版本”的判断,关于《六十种曲》本与陆抄本的全面比较,关于“古本《琵琶记》是南戏《琵琶记》,通行本《琵琶记》是传奇《琵琶记》”的论述等,均既觉功夫,又有见地,反映出作者梳理错综关系、整合复杂情况的能力。因此,本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当然,在把握的尺度上,也有一些可以斟酌之处,如说“古本系统基本上保留了原貌”(P34)等,恐怕原本发现以前,只能说某本比较接近原貌而已。

另外,关于《琵琶记》版本的分类与称名,似还可以提出商榷。譬如本文分为古本系统与通行本系统这种二分法,虽有所本,并能自成其说,然亦有难以园通之处。如把《蔡中郎忠孝传》“看作是从古本系统到通行本系统的一个过渡性本子。”(P40),则实际上形成了三分法。其实最早提出“元本”“古本”“时本”“昆本”“徽本”等概念的凌濛初,并没有把他所知道的《琵琶记》版本归类两分,所以今天才会出现黄仕忠先生认为通行本的祖本是“昆本”的观点。

事实上,凡是演出的剧目,一般说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剧团,不同的演员,演出脚本可能没有完全相同的情况。这一规律,几乎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就是说,“改编过渡本”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本文第四章选本没有提交评议,相信作者早已在研究中知道,几乎没有一个选本所选的同一出是相同的。更不要说曲谱中所选的曲子同一曲无一是相同的了。因此,对《琵琶记》的版本作出科学的分类与命名,还有讨论的余地。


《琵琶记版本流变研究》

马致远是元杂剧“关、马、郑、白”四大家之一,其《汉宫秋》乃脍炙人口的元曲名篇,但以专著对其作专题研究者屈指可数,而以一本书的分门研究其神仙道化剧者,仅见该文。可见该文确是一个突破。综观全文以后,尤其是如关于《荐福碑》创作时间的考证、关于元代吏制铨选制度特别是其中吏员出职制度及其在元杂剧中的反映的归整、关于元代士人心态特征的阐释、关于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主题的思想基础——全真教的分析、关于马致远杂剧“以文人之笔、抒文人之志、成文人之文”乃“文人心态剧”的论断等,还可以说该文即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集成,又是对以往研究不足的补充。因此,该文是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

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该文选题可以说不算大、不太难,但写好不容易。如该文在“绪论”中指出以往对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研究,其“艺术方面研究的欠缺……显得尤其突出”。但该文似亦未能很好的补足这一“欠缺”。其第三章“四、语言风格研究”未提交评议,提交评议的仅为“人物形象研究”。但该部分并不是真正的人物形象分析,而仍是前文反复阐明的思想与主旨评论。这一言此实彼的现象,在其“绪论”中就已出现,其“二是关于题材内容的研究”,实类同于其“一是关于思想主题的研究”。

另外,本文的语言亦有不甚晓畅之处,如P3既说吕薇芬、顾学颉、刘荫柏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接下来又说“刘先生的角度也同顾先生类似”;又如P34关于《任风子》剧情大意的叙录梗塞缺少照应等。


马致远塑像

在本次评阅答辩的博士论文中,将论文主体部分相对完整地提交出来的,该文是第一篇。其实,像徐谓这样在明代多学科均有举足轻重成就的作家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该文选取其曲论与剧作这一戏剧戏曲学科,并紧紧围绕知人论世、知世论文这一写作纲领,将《南词叙录》研究与《四声猿》研究作为重点,作出全面的评述,结构谨严,关节显明,特别是关于徐谓曲论背景的分析,关于“本色论”的论证,关于 “南戏宫调论”的批评,关于《四声猿》创作动机与时间的考证,关于《四声猿》本事源流的叙述,关于《四声猿》人物形象的讨论等,均能翻陈出新,后来居上。因此,该文是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略感不足的是,其一徐谓的剧作如何体现自己的曲论,该文关联得不够紧密。其二,徐谓的曲论与其文论、艺论的相通相辅,该文未曾提及。

2002年6月3日下午,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王宁、蔡守民、郑志良、刘天振、周小兵博士论文答辩会。陈美林为主席,卞孝萱、吴敢、王星琦、王学钧、吴新雷、俞为民为委员。


2002年6月3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答辩会合影

我所评阅的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论文尚有:

卜键《先秦的社与社戏研究》评阅意见

傩、傩戏与傩文化研究,前些年很热了一阵子,其成果被王秋桂主编成“民俗曲艺丛书”,也算是林林总总。不意这类研究只是社与社戏研究中的一个分支,而社与社戏的历史,竟可是华夏民俗史、民族艺术史。这是《先秦的社与社戏研究》振聋发聩的结论。它从远古走来,它在洪荒出没,雪泥鸿爪终于踏出草蛇灰线,吉光片羽到底留下蛛丝马迹。就这样,从桑林到沙丘,经孟津观兵成周乐《大武》,该论文存亡继绝,丝丝入扣,诚可谓立论精审,学养深厚,是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提交评阅答辩部分)准确讲是一篇先周社与社戏研究。其第一章,在建木、建鼓释词基础之上,论述了社的概念、作用与内容;其第二章,寻绎夏社与夏社之乐《大夏》,探索殷社(桑林)与殷社之乐《大濩》,进而阐发殷学,描绘沙丘,勾划出完整的殷商社与社戏研究的轮廓;其第三章,对武王孟津用社观兵会盟,武王牧野开社誓师歌舞,武王克殷归狩仪式,周公营造成周与成王亲政表演,以及周社之乐《大武》的推度,足以引发其后第四至第七章的内容。可以说,本论文选题高远,谋篇恢宏,行文晓畅,立意深邃,确有发凡起例之力、筚路蓝缕之功。

只是本文对社戏的阐发远没有对社史的创建那样具体系统。当然社戏具像极难捉摸,但人们仍期待着作者在补足本论文时,对此能有更多的成树。


《从祭赛到戏曲》

曹文姬《<九宫正始>研究》评阅意见

《南曲九宫正始》是南曲曲谱体系中一部重要的曲谱。有关该谱的研究文字,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出自钱南扬、俞为民、周维培之手。但对该谱作出专题全面研究,本论文似属空前。如此选题谋篇,可谓传承有自,家学渊博。

本文对《南曲九宫正始》的编著者生平、蓝本《骷髅格》与《九宫十三调词谱》的源流真伪、宫调、曲牌等作有多方面的探讨,体例严谨,证据确凿,分段得当,结论平稳,是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

其作者研究,虽然仅将徐于室、钮少雅的生平行谊作出简明介绍,亦是拓荒集成,诚为难得,尤其是通过徐、钮与李玉交游的考订,勾勒出《南曲九宫正始》与《北词广正谱》的成书过程;其蓝本研究,对始见于本谱的《骷髅格》和《九宫十三调词谱》作有空前的分析,特别是认为“《骷髅格》是一种以曲调谱式为经纬,兼有曲话、曲论功能的曲籍”“《南曲九宫正始》所引用的‘元传奇’并非全部是‘原文古调’”等,固然有的前人基本述及,亦颇觉见地;其宫调研究,对宫调的作用、排列次序、九宫与十三调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作出很全面论述,已觉醒目可读,而对新出现的宫调(如仙吕入双调)和已淘汰的宫调(羽黄调、高平调)的认定,更是振聋发聩;其曲牌研究,通过对曲牌的来源流变,正、变格的变化与认识,总结出本谱的价值与作用,最引人瞩目的是对【狮子序】【太平歌】等七支曲牌的宫调归属的考察,可以说是本论文最具光彩的内容。

可惜论文没有做完,其第五章批评论与第二章文献价值论,单看目录就已引人入胜,应为重头。

《南曲九宫正始》1936年影印面世后,1984年复经王秋桂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影印发行,已经不再是罕见的秘籍。近年不少学人纷纷辑古识新,一般都已留意并采用了本谱。而本论文已成文部分,有不少内容属于综述(如宫调的作用、曲牌的来源与流变等),这些大多已见于前人研究成果(如周维培《曲谱研究》等),似不必花太多篇幅。因为本文毕竟不是综合研究南曲艺术,而是专题研究《南曲九宫正始》,应集中文字探讨本谱特有的内容。


民国二十五年戏曲文献流通会影印《南曲九宫正始》

权容浩《宋元南戏曲律研究》评阅意见

该论文所谓“宋元南戏”,系专指早期戏文而言。以宋元南戏整体立论,迄未多见。钱南扬《戏文概论》、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前呼后继,足称筚路蓝缕,然亦多为史学架构、文本研究与资料考据。曲律则一向缺乏系统研究。文本可谓空前。如此选题谋篇,也算传承有自,家学渊源。

本文以现存宋元南戏作品和前人研究成果(如词律、词谱、曲律、曲谱等)为基础,重点通过曲调的罗列比较,探讨宋元南戏宫调体系和曲牌组合规律,进而分析其曲调特点(如曲韵、字格、结声等),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唯发凡起例,洞隐抉微,而且存亡继绝,自成篇章。

其宫调研究,以《九宫十三调词谱》对照《张协状元》曲牌,参照其他戏文,总结出“一出多宫”、“一出一宫”南北合套同宫等特点,发现宋元南戏所用宫调实为五宫三调,而与唐俗乐、宋词乐一脉相承,并对宫调功能有所探讨;其曲牌研究,将宋元南北曲牌厘定为单曲反复体、多曲联缀体、主曲循环体三种体式,同时对由词牌移调变奏而来的“引、序”体曲调的组合特点做出详实的归纳,并对宋元南戏曲调字格作了归类,特别是结声研究,通过“阴平一上声”、“阳平一去声”腔格辨析,“上去”、“去上”仄声分排,初步总结出宋元南戏结声的规律;其曲韵研究,从音韵学、方言学入手,认为用《中原音韵》对宋元南戏制谱检韵应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并类比出宋元南戏的用韵特点,而对入声韵的特点,作出详尽的分析,尤其是闭口字研究,调查取证,考据论述,一空依傍,而结归允当;另外延及与本文相关的问题(“明人改本戏文”的用韵与版本),认为“明人改本戏文”用韵并非“沿袭戏文和格律”,而可以用“明人改本戏文”探讨宋元南戏韵律。

因此,本文是一篇颇有功底、时觉创见、集成开拓、填补空白的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

只是本文的资料来源尚觉狭窄,《小孙屠》《错立身》《元本琵琶记》《成化本白兔记》,尚存佚文佚曲的其他宋元南戏,甚至“明人改本戏文”,如能仿照本文对《张协状元》那样作出全面分析,其统计规律或可更为丰富合理。

他如把“犯调”与“集曲”平行对立为南戏宫调运用手段,似可商榷。吴梅《顾曲麈谈》:“借宫、集曲,统名犯调”。说明犯调是通词,集曲是专词,不可同日而语。《词律》所谓“犯调”,非指专用名词,而为宫调手段。所以本文在具体分析宋元南戏“犯调”时,便时相牴牾。如谓“犯调的宫调与组成犯调的曲调相通”(P10),此“犯调”明即集曲;又如说“有的集曲以不同宫调的曲调组成”(P11),此“集曲”,又成了本文所说的“犯调”。相比之下,何为、王琴《简明戏曲音乐词典》对集曲的定义(集数曲为一曲便称为集曲),最可包容。


《南戏大典》

付少武《李渔与莫里哀比较研究》评阅意见

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成立有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并举办年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几乎各省都有分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拥有近千名会员。仅1987-1990三年间,国内举办或有中国学者参加的海外举办的比较文学学术会议,多达26次。1986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有《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其后有不少年,每年发表的比较文学论文均在三百多篇。

比较戏剧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李渔和莫里哀比较研究是比较戏剧最具比较研究价值的选题之一。本文选题极具前沿性、开创性。

单独的李渔研究与单独的莫里哀研究,都已有了相当的展开,专题的两者比较研究,而又作为博士论文,而又写出如此高的质量,本文可拔头筹。

李渔与莫里哀如此惊人的相似,使本文得天独厚。本文从其时代背景、思想品格、喜剧创作、喜剧理论等诸方面,充分展现并着力诠释了两者的相似。

李渔更主要的是戏剧理论家,莫里哀更主要的是戏剧作家;李渔所在的国度,更具特色的是个性解放的色彩,莫里哀所在的国度,更有影响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两者的相异,使本文如鱼得水。本文从其时代背景、思想品格、喜剧创作、戏剧理论等诸方面,集中揭示并深刻阐释了两者的相异。

本文内容详赡,思辩雄放,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博士论文。建议通过答辩,并授予作者博士学位。

本文的文献准备仍觉不足,如关于李渔的研究专著,绝不止文中所列十部,仅我手头,就多出四部:《李渔研究》,黄强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2-版;《李渔创作论稿》,张晓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5-版;《李渔新论》,沈新林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版;《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杜书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版。

讨论一个问题:文中说“莫里哀的研究尤显单薄”(P3),而所举证明这一结论的例子,基本为中国的莫里哀研究,国外的莫里哀研究怎么样呢?


《李渔全集》

刘淑丽《<牡丹亭>接受史研究》评阅意见

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既是一种源流传统,又是一类名人效应。汤显祖与《牡丹亭》可谓名家名作,对其构建一套传播框架与接受范程,实乃当今应时合流、别开生面、饶有意致的研究。本文紧扣戏曲案头、场上兼擅为优之要旨,开列案头接受与场上接受专编,纲举目张,前后呼应,如其关于汤显祖以元明南戏作为谱式范本的考察,关于明清女性读者对《牡丹亭》接受的梳整,关于《牡丹亭》在明清时期演出概况的清理,关于明清艺人改编《牡丹亭》折子戏的分析,尤其是对《堆花》演进过程的论述等,均有新意,颇见功力,是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

本文属举例性研究体式,分量略嫌单薄。譬如第四章第一节,对明清文人的《牡丹亭》改编,只选取臧晋叔改本、冯梦龙改本、硕园改本三例,而未选者尚有六、七本之多:有传本的徐肃颖《玉茗堂丹青记》、冰丝馆《玉茗堂还魂记》,存残曲的沈璟《同梦记》,已散逸的吕玉绳《还魂记》,后续本《续牡丹亭》《后牡丹亭》等。特别是徐肃颖改本尚有另一个朱墨本《牡丹亭》与之仿佛,改动不协之音律,尊重原作之意趣,颇具特色,不可遗弃。又如众多的曲选中的《牡丹亭》折子戏改编、曲谱中的《牡丹亭》只曲、套曲改编,亦多为“明清艺人对《牡丹亭》的改编”,似不便割舍。

说到《牡丹亭》的改编,似可分为两派:一是改词,二是改调。前述各改编本,尚只是改词一类。改调的一类,仅流传全谱的,即有四种:钮少雅本、冯起凤本、叶堂本、殷桂深本。建议作者亦能纳入研究范围。

另外,既然说到明清“曲学家对《牡丹亭》的接受”,已涉及戏曲评论,为什么不延续到现当代的《牡丹亭》研究,何况本文已经涉足“近代以来《牡丹亭》的改编和演出”,且反复强调“本文的接受是指广义上的接受”?

讨论两个问题:一、本文说“钮少雅、叶堂等人用集曲的方式‘以律就词’,完美地解决了《牡丹亭》文辞之美与音律不偕的矛盾”。许之衡《曲律易知》说:“汤若士所填诸曲,虽叶怀庭为之改订集曲新牌名,勉强合律,而所改诸曲牌,均非人所夙习,唱时窒碍滋多。”两说是否抵牾?二、本文说:“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仁的《桃花扇》都是既可供案头观赏,又可演之台上,文辞、音律两擅其美的杰作。”许之衡《曲律易知》说:“清代曲家,以洪昉思之《长生殿》为第一。上掩前明,下无来者,律精词湛。”“至《桃花扇》传奇,亦极负盛名,然平仄、句读及正衬字之误,几于无折无之。”两说有否出入?


《牡丹亭接受史研究》

兰香梅《苏州派研究》评阅意见

苏州派是一个客观存在,苏州派是一个编剧团体,苏州派是一个重要剧派。在明末清初以传奇繁盛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第二个发展高潮里,苏州派前承吴江派、临川派,后启“南洪北孔”,为明清传奇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虽然此前已经有不少人以专著、论文、专门章节等形式,为苏州派研究打下厚实的根基,包括本文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已有人发表了高明的见解,但仍然有再次选题、再度论述的必要。本文就是其中虽为后进、却有新得的一篇。如其关于苏州派传奇舞台性和舞台生命力的分析,关于苏州派的时事剧、历史剧、爱情戏、公案戏,承前启后特色的归纳,关于对苏州派作品在梨园史料中的演出记载的整理,特别是关于苏州派传奇突破“十部九相思”题材来源、突破全场生旦相间结构模式的创见等,颇觉功力,均有新意。本文结构明晓,行文整饬,亦足称道。本文是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建议通过答辩,并授予作者博士学位。

本文较为简明,有时失于粗疏。譬如,关于《缀白裘》,因为其从明末到晚清有一个不断增删定型的过程,先后有六个本子,每个本子都不完全一样,所以要引以为据,必须说明用的是哪一个本子。《缀白裘》的这五、六个本子所选剧目、出次均不相同,即如汪协如校本,总选486出,其中南戏、传奇90剧436出。《缀白裘》的这这些本子并不是十分难找,为什么不找来准确统计一下各自入选的剧目、出次呢?像这种下点功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论文中还要诸说并存不加考证呢?何况,《缀白裘》五、六个本子的演变过程,其在演变中每一个本子选录苏州派剧作的不同情况,尤其能够说明本文反复要说明的一个观点:“(苏州派)流传不衰,广泛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为什么再做些努力就可以到手的有力的证据,不趁机利用呢?因为没有这样做到,所以本文第五章第一节只举《醉怡情》与《缀白裘》为例,就显得势单力薄,尚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只要分层详实地介绍《缀白裘》五、六个本子的推进过程,再把《今乐府选》补充进来,本文本节是可以写出一个很精彩的篇章的。

讨论一个问题:本文第五章第二节,《纳书楹》曲谱以后,所举曲谱均为民国曲谱,这些曲谱多为集成之作,大有荟萃留存之意,是否能完全说明其所选苏州派剧作,仍是“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呢?另有没有演出、吟唱的证明呢?


康生旧藏《缀白裘新集合编》

朱东根《明代骈绮派传奇研究》评阅意见

宋元南戏和元杂剧无疑是中国戏剧史第一个显著山脉中的两座高峰。明清之际传奇和花部亦当是中国戏曲史第二个显著山脉中的两座高峰。其中宋元南戏、明清之际传奇这两座高峰的连绵接续,联通两个山脉,组结成一派南曲高原。而明代骈绮派传奇正是其联通的一个关键。本文第一次把骈绮派传奇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且放进中国戏曲发展的流程及其浮动在这流程之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对骈绮派传奇的历史地位和形制意义重新评估,极具创意,颇富思辨。如其关于骈绮派相关名称的罗列,关于骈绮派正名的论证,关于骈绮派的概念内涵、组成阵营、代表作品的考述,关于《香囊记》艺术创新的探讨,关于骈绮派剧本基本语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关于骈绮派传奇产生的必然性、特别是传奇乃南戏的文人化的阐述等,一路写来,散金碎银,俯拾皆是;流光溢彩,举不胜举。本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建议通过答辩,并授予作者博士学位。

戏曲必须案头、场上兼擅双美方为典范。这是评判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的唯一标准。不宜将案头、场上分开论辩。譬如用典,即便是恰切得体的用典,除非此典已经家喻户晓、平白如话,对舞台演唱转瞬须懂方能一路贯串的要求,也是很难做到的。应当拨乱反正,不可矫枉过正。不必硬是为骈绮派传奇找出所有方面的合理性、先进性、范导性。

另外,本文既然从不少方面说到《琵琶记》对骈绮派传奇的影响,尤其是对开派传奇《香囊记》的影响,为什么不干脆把《琵琶记》目为骈绮派的滥觞?高明《琵琶记》是中国戏曲典型的世代累积型作品,算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明代文人化传奇”?否则,这一元末明初的、被称南戏之祖的作品,在宋元南戏与明清之际传奇之间,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还可以讨论一个问题:本文关于“骈绮派传奇的舞台性”,举了一些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骈绮派传奇折子戏,这些久演不衰的一本戏曲中的个别折子,是否能够说明“大多数骈绮派作品都具有舞台表演性”?这些后来演出的折子戏,一直处在改编过渡之中,以至于足以模糊了骈绮派的面目,这又是否能够说明“大多数骈绮派作品都具有舞台表演性”?

2004年7月21日8:30,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当代戏曲走向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合影后大会发言,冯建民主持,朱恒夫、蒋中琦、徐振贵、张大新、王长友、钱同绪、吴敢、赵义山、俞为民先后发言。


2004年7月21日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当代戏曲走向学术研讨会合影

2004年11月27日晚,应徐州师范大学嘱偕赵兴勤宴请于南京宴月楼,吴新雷、俞为民、王星琦、陆林、徐子方、冯建民、朱国芳在座,徐州师范大学申报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事。

2005年1月16日晚,朱恒夫宴请于同济大学专家服务中心,俞为民夫妇、吴敢、赵兴勤等在座。1月17日晚,应徐州师范大学嘱偕赵兴勤宴请于上海棠柏宾馆昆明湖厅,陈多、齐森华、叶长海、赵山林、朱恒夫、俞为民、李祚唐、黄保华在座,徐州师范大学申报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事。


2005年1月17日合影于上海棠柏宾馆

2006年9月2日,我应徐州市台办主任赵碧凌邀,偕赵碧凌驱车去宁迎接在南京市新华书店讲学并签名卖书的易中天来徐州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12:00,宴请吴新雷、俞为民、王星琦、陆林、徐子方、王廷信、冯建民、赵天为于新金鹰,席间,新雷先生笑称我是剧坛盟主云,鼓励有加。其实,我只是利用在文化教育岗位工作之便,为师友尽力提供若干学术服务而已。

2006年12月23—25日,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主办、黑龙江大学承办之中国古典戏曲学术研讨会召开。16:35,我偕赵兴勤自徐州乘K56次去哈尔滨,车遇吴新雷,一路高谈,多为戏曲掌故,既丰富旅程又颇受教益。

2009年8—10日,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主办、兰州城市学院承办之第八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召开。9日全天参观刘家峡、炳灵寺石窟。

晚偕赵兴勤访叶长海、吴新雷,商谈徐州承办下次会议事,新雷先生对长海兄说:“会议事交给老吴去办,大可放心!”。


2009年8月9日与吴新雷、叶长海合影于甘肃姊妹峰

2013年1月21日,新雷先生为拙著《戏曲格律文献研究》作序(从略,参见该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7月一版)。


《戏曲格律文献研究》

2015年10月16—19日,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东南大学主办之第十一届全国戏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戏曲学会2015年年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2015年10月17日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南京年会合影

16日晚孙书磊宴请于南京师范大学南山宾馆,吴新雷、曾永义、俞为民、朱恒夫、朱万曙、张国星、孙书录、李鸿良、曹辛华等在座。

17日上午,合影后大会发言,陈美林主持,朱万曙评议,曾永义、吴新雷、叶长海、华玮、吴书荫报告。

18日下午,大会发言,刘桢主持,延保全评议,周华斌、吴敢、李昌集、胡世厚报告。

19日午,赵天为宴请于东方珍珠饭店黑珍珠厅,郑云波、吴新雷、俞为民、冯建民夫妇、赵兴勤夫妇、蒋辰、李水莲、齐慧源与拙荆在座。

吴敢

2022年8月18日于彭城敏宝轩

南京大学研究生好考吗(南京大学研究生好考吗?)

赞 (0)